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蔣菡
近日,由包裝聯合會與國家發改委宏觀院體改所聯合發布的《塑料包裝可持續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通過推動塑料包裝可持續發展,按照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全面構建循環經濟模式,有助于形成塑料包裝循環經濟體系,對應對氣候變化和塑料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是解決塑料污染的“牛鼻子”塑料包裝。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用于包裝生產的塑料總量約為4500萬噸塑料包裝。其中,食品領域塑料包裝占比43%,一次性購物袋背心袋垃圾袋軟包裝占比11%,快遞包裝領域占比9%,服裝包裝領域占比8%,美妝及日化領域占比6%,其他領域占比23%。
“這些塑料包裝,特別是軟塑包裝,因其應用廣泛而分散、回收處置難度大、經濟價值低、極易泄漏到環境中,被全球公認為是塑料污染治理中最大的難點和痛點塑料包裝。近年來,隨著外賣、快遞等新興領域的快速發展,塑料包裝更是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包裝聯合會副會長韓雪山說。
報告指出,2023年,全球生產約4.14億噸塑料,預計到2050年產量將會翻倍塑料包裝。其中,三分之二的塑料在短暫使用后就會成為廢棄物,而約42%的塑料原材料用于生產塑料包裝。
報告還指出了我國塑料包裝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在設計環節全面推行生態設計,在生產環節全面開展綠供應鏈管理,在使用環節加強塑料包裝的減量使用與重復使用,在回收環節推動高值化回收利用,在處置環節避免泄漏和安全處置塑料包裝。
“大力發展塑料循環經濟,深入推動塑料包裝可持續發展是人類邁向人與塑料和諧發展的基礎塑料包裝。未來,相信在的大力推動下,在產業界的不斷探索下,在相關社會組織和消費者廣泛參與下,塑料包裝可持續發展將日益成熟,引領和推動塑料包裝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張德元表示。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